English

期刊“世纪婴儿”

2000-08-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祝晓风 我有话说

就在上个星期,记者还从民族饭店旁边的报刊亭又买到一本《生活与健康》“新刊”,这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5月份出版的杂志在近一年的“创刊”潮中,没有争得什么风头,和其他那些争奇斗艳的“创刊号”相比,它显得太规矩了一些。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从1999年春节到2000年7月,各种名目的期刊“创刊号”、“试刊号”、“正式创刊号”、“新刊”、“样刊”不下二、三十种。

可是,当记者拿着这些杂志采访新闻出版署报刊司的有关人士时,得到的答复颇有些戏剧性,那就是,四年来,有关部门只批准了很少量的期刊,而从总量上,现在的期刊总量较1995年底的8135种还有所减少。那么,一年半来市面上这么多期刊“创刊号”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更名哪里是创刊?

原来,在记者搜集到的这二十几种期刊“创刊号”中,大多数都是在原来杂志的基础上,由于更换了主办单位、改变办刊宗旨而改变了刊名。报刊司同志指出,改变刊名不是新办期刊。有关人士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的期刊在调整了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杂志的内容和形式,或者变更了主办单位以及改变刊名之后,对该杂志来说,是一种“新生”,但决不是新办刊,只是“更名”而已,更名不是“创刊”。一些仅仅是更名杂志为了在市场上取得轰动效应、制造新闻,过份宣传自己是新创刊的,并在杂志上打出“创刊号”的旗号,是不妥的。

关于新期刊的创办,新闻出版署有关人士说,从1996年初至今4年时间,新闻出版署相继贯彻中央两办37号和30号文件,对全国的报刊进行结构调整和治理,社科期刊基本上没有发展新的品种,科技期刊批办了少量的急需的品种。全国期刊的数量比1995年底的8135种有所减少。

从办刊人的角度讲,打出“创刊”的旗号,也无非是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手,特别是一些原来办刊思路较窄、读者面不大的杂志,更希望通过更名给读者一个新面貌,让读者忘掉“旧”杂志、喜欢“新”杂志。于是,一方面是办刊人图新求变,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上游,一方面是管理部门要严格管理,维护法律法规。如何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图新求变,也许正是办刊人面临的难题。

二、“世纪婴儿”多异名

这些新“创刊”的杂志以这几类最为集中,电子、电脑类,时尚类,综合文化新闻类。其中,叫“创刊号”的最多,十四五种,还有叫“正式创刊号”的,如《音乐频道》。叫“试刊号”的也很多,如《走进科学》,《国际音乐交流》等。有的“创刊号”就是终刊号,比如《新时空》(“试刊号”)(中国工人报刊协会主办,1999年1月出版)。有的是先“试刊”后“创刊”,如《小伙子》(浙江省出版总社主办,1999年夏出“试刊号”,7月出“创刊号”)。据该杂志的人讲,其实去年每期都是试刊,每期都在变动,看来是属于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总之,这些期刊“世纪婴儿”的名称变化多多,不一而足。

三、违规操作面面观

1、擅改刊号

《健报》(南京,2000年1月,创刊号),刊号CN32-1009/G0。原来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是医药健康类的“G8”,该刊改为生活类的“G0”。《健康人》(北京,2000年1月)的刊号CN11-2936/R和《家用电脑世界》(北京,1999年8月,创刊号)的刊号CN11-2689/TN,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指出都有疑问,一个是用了一个已经被废弃的刊号,一个是在有关部门的登记中找不到该刊号登记。

2、用书号出版期刊

“用书号出版期刊是严重违规”——近日,新闻出版署有关同志针对一些出版单位用书号出版期刊,再次强调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

日前,报刊司的有关部门对一些期刊“创刊号”进行认定后,认为其中一些属于用书号出版期刊的“严重违规”行为,其中有2000年4月“试刊”某电脑杂志,两家生活类杂志,一家音乐杂志“第一刊”,一家英语杂志,和一本2000年1月创刊的青春类杂志。据悉,新闻出版署图书司等有关部门已对其中的违规出版物进行严厉查处。

还有的出版单位用音像类的书号出期刊,问题与上述违规行为相类。

3、盗用刊号出刊

这是目前最严重的一类违法行为,也是目前有关部门正着力打击的主要违法出版活动。一些人盗用正式期刊的刊号印行一种“期刊”,因为自知是违法行为,所以这种“期刊”都只有一期,印出来就卖,拿了钱就跑。这使得一些正式期刊因此蒙冤。这种非法活动正受到严厉打击。

1998年下半年起,新闻出版署在贯彻中央两办文件,对报刊结构调整的同时,针对新的情况,加大了对一号多刊(多版)、擅自改变办刊宗旨、擅自改变刊期,以及封面标识等问题的治理力度。他们说,这次治理首先从治理大刊开始,进而扩展到全国。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基本刹住了这种违规出版蔓延的势头。但是,一些出版单位用书号出版期刊的问题仍很严重。这部分出版物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内容复杂,有的格调低下。在对一号多刊等问题的治理中,仅1999年一年度分别就对十几种期刊进行了警告,停办和吊销刊号的行政处罚。比如内蒙古的《彩虹》,将发行权承包给没有发行资格的单位,将刊号卖给一个广告公司运作,受到了严厉处罚。

四、杂志越来越“专志”

——从“创刊号”看期刊的发展态势和方向

谈到目前期刊的发展态势,报刊司的同志指出,经过4年的治理整顿,我国期刊结构得到很大改善、趋于合理,整体质量有明显提高。过去新创办期刊需经3—5年才能立住一个品牌,现在已缩短为2—3年。一些期刊在办刊理念、在选题策划以及遵循出版规律的市场运作、还有装帧设计、经营管理,以及注重市场调研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这些都为我们进WTO之后如何进一步繁荣期刊出版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主要搞的是加强期刊自律、树立期刊品牌,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进一步治理小刊的违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期刊。

尽管目前这些期刊“创刊号”有许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无到有的创刊,而仅是更名意义上的改头换面。但是从这种改换当中,我们也能摸索到目前期刊发展的一些态势和方向,大致说来有——

1、杂志“专志化”

所谓杂志“专志化”,是指杂志的内容越来越“专门”、越来越纯粹;杂志的“定位”意识越来越强,办给哪些人看成为杂志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健康人》(全国医药卫生期刊协会主办,北京,2000年1月),在“倡导健康生活,关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健康”的同时,其实更关注“必要‘性’”和“文化‘性’”,对性问题更关注。而《缤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北京,2000年1月“创刊”)杂志则专注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内容以居家装饰为主,但注重文化品位。有的杂志则单从刊名上就知道是办给哪些人看的,如《小伙子》是以男青年为主要读者群,《都市丽人》是以城市女性为主要读者群,《写字楼》的阅读群体主要是在大公司和外企工作的人,《音乐频道》(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则是办给发烧友的。

杂志“专志化”就是杂志要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2、综合新闻类将异军突起

毕竟杂志也是一种新闻传媒,它的新闻性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得到加强。杂志在新闻报道的速度方面往往比不上报纸、电视,但在深度报道上,杂志则有杂志的优势。而且,近年一些“周刊”杂志的崛起,使得杂志在新闻报道上不但要在深度上保持优势,还要在速度上与报纸、电视一争高下。有的业内人士则提出中国的期刊发展已进入一个“周刊时代”的观点。近年,一些周刊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南京的《东方文化周刊》,广州的《新周刊》,等等,其中有的办得很出色,很有自己的特色。不过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在汉文化圈,我们还缺少有着深厚东方文化气质、代表主流文化、代表主流经济立场的、像美国《时代周刊》(TIME)那样的权威杂志。

报刊司同志严肃指出,要办好新闻类期刊很不容易。一方面受刊期过长的限制,使得新闻很难“新鲜”起来:另一方面,受市场利益驱动,很难保持新闻的品位和格调,容易走偏方向。所以,对周刊性的期刊,已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

3、有什么人办什么杂志——对编辑、记者人才的争夺将会更激烈

有什么样的人就能办出什么样的杂志,好的杂志必须要有高手主持,也需要一个精干的、特别能战斗的编辑、记者队伍。为了争取好的作者,取得更多、更快的信息,一些杂志很早就开始从北京、上海挖作者、挖稿子。对人才的竞争毫无疑问将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出现一种新现象,那就是学人办刊——主要是指在高校和社科院工作的一些学者现在也抽出一部分精力来办杂志。专家办杂志,也为杂志“专志化”做了一个注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